妇女节刚过,一诺特别邀请了一位“无所不能”的女士来到「一诺老友记」,她就是一诺的妈妈——李莲娜女士。阿姨年近古稀,却神气十足、笑容满面,文字难以展现阿姨的幽默风趣,戳下方链接可观看现场回放。
「一诺老友记」是诺言社区会员的专属福利活动。每一期老友记,一诺都会邀请活跃在各行各业有趣有梦的朋友,针对某一主题,与诺友们进行探讨。过往邀请过的嘉宾有快手创始人宿华、经济学人中国区总裁刘倩、全职公益人陈行甲等。
本文目录导航:(全文阅读预计15分钟,也可按照目录跳读哦)
一、四十年前,怎么养娃
照顾生活,顺其自然
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二、在亲情中成长
在幼儿园小社会的收获
关于姥姥、关于妈妈
亲情 · 传承
三、问答环节
如何和孩子平等交流?
隔辈抚养,到底好不好?
如何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父母不肯改变,如何沟通?
面对冲突和伤害,如何化解?
一诺:大家好!前几天是妇女节,就想到要邀请我妈来老友记和大家聊聊。但其实我现在脑子里都是空白的,不知道该问我妈什么,要不您自己先说说?
一诺妈妈:刚来就让我直接说话,还真的有点吓人。首先我很荣幸来到这里,很受宠若惊。我上周在硅谷做了一个硅谷妈妈沙龙的讲座,一诺又在奴隶社会上写了我的文章,我的历史被扒了个底儿朝天,再说这些就重复了。大家都很年轻,我今年已经68岁了,也是奴隶社会和一土的粉丝,篇篇文章都看,也看「诺言」社区里的课程,这样能和年轻人走得近一点,不至于被历史飞奔的列车甩下去。我也觉得今天能和大家见面非常好、非常高兴,大家能集中在一起,也是因为有很多共同的想法。
我来之前问我女儿应该说些什么,她说你瞎说就行。我说我瞎说倒是不要紧,我是怕说瞎喽。经过之前的两篇文章,大家对我应该已经挺了解了,也就那么点儿事儿。我也真的觉得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儿,不过说实话,我在我们这一代人里,也算得上是佼佼者。我们那代人都是工农兵,之后还能有机会上大学、能出国深造,尽管之后有一些坎坷,但是我依然可以说是我们同龄人当中很不错的了。而且我真的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知识和经历,我的命运就不会是这样。
今年是我们下乡50周年,我们回去看望当年因为各种原因被留在农村的同学。和他们相比,我觉得命运对我是非常非常惠顾的。我后来能够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可望不可及的。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要不然一诺开始提问?
一、四十年前,怎么养娃?
一诺:开场已经很精彩了,不错不错。(掌声)我先问问咱们在座的,有多少人是当了父母、自己有孩子的?(几乎全场举手)嗯,都有哈。我先问一个我也想知道的问题,然后大家再提问吧。您在像咱们观众这么大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关心过怎么把我抚养好、怎么能把我教育好这样的问题?
照顾生活,顺其自然
一诺妈妈:有啊,吃好穿好别生病,这是最基本的。我们那代人教育孩子和你们不一样,你们教育孩子考虑的都特别多,都提前设定好了孩子要沿着哪个方向发展。但是我们那会儿好像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我那时候工作也忙,所以很早就把一诺送去长托幼儿园。我就想别人的孩子能这样,我的孩子也能这样。一诺3岁的时候我把她送到我们厂的幼儿园里,一个星期接一次。我单位离她幼儿园很远,经常周六去接她的时候,她已经被幼儿园老师领回家了。我女儿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不记事儿的时候,你怎么对我这么狠;我记事儿的时候,你给我留下的印象都是你多么好。
一诺幼儿园起开始学着什么事情都自己做。她上学的时候我会给她带一个小包,里面放上苹果香蕉,到我周末的时候接她回来一看,里面水果都烂了。我问她为什么不吃呢?她说“够不着,阿姨没给拿”。这些水果也就浪费了。但是这些物质上的事儿真是不必太在意。我相信你们小时候家里的情况也都各不一样,大家也都这么过来了。说老实话,我们那一代人就一直稀里糊涂的:稀里糊涂地结婚、稀里糊涂地生孩子,有了孩子就得让她活着,基本上就是这个样子。一诺从小没有报过任何课外班,除了小学时候每周日参加少年宫的合唱团。初中之前没有学过任何英文,直到初一才跟学校开始学,真是没有提前学过任何一点东西。
一诺:都是你把我耽误的。要不然我可以拿诺贝尔奖了。哈哈哈……
一诺妈妈:但是你有自主发展的巨大空间。
一诺:确实是这样,大家现在教育孩子都很焦虑,觉得一定要早学、不能输。但是好多学习真的跟早晚没关系。我自己可能到高中才开始真正学英文,因为我的初中英文老师是个口音非常重的老师,完全听不懂,但后来该学会的也都会了。不过那时候的好处可能是没有那么大的同辈压力,而现在的同辈压力确实很大。
平等交流,共同成长
一诺妈妈:是的,我也在硅谷妈妈沙龙上发现大家都关心怎么能进常春藤,特别焦虑。我自己后来也思考了一下,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更看重两件事:第一,要做一个好人。这个我特别在意,包括她做事的规矩、待人接物的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等等。如果我发现这些地方有问题,从来不放过。第二,做一个有用的人。你要有用,不过有多大的用,就看自己的能力了。
我和一诺的关系也很平等,从来没有居高临下过。而且经常讨论一些问题,无话不谈。一诺上了大学以后有一次和朋友们聊天,说到他们一直拼命努力就是为了进到一所好的初中,然后进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再然后该干什么呢?说到这儿,大家都没话了,大家都不知道下一步要干嘛。然后就讨论到人为什么要活着。后来一诺就问我这个问题:人为什么要活着。
我后来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我觉得人活着大概是一种责任。不得说非得救国救民,但是一个人有父母、有孩子、有家庭,我想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为了我的亲人们,我得拼命好好活着,这就是一种责任。如果把责任说得更大一点的话,你可以为了班级能够更好;当你能负担更多责任的时候,你可能做市长去管理一座城市;或者你更厉害了,去管理联合国,管理世界上的事儿……我说人活着,就看自己取得的责任有多大。所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承担着责任。
当然,作为一个妈妈,如果用心,都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因为孩子提出的问题都是成人不再思考的问题。我觉得遇到这种问题千万不要忽视,一定要在她求助你的时候,给她一个信服的答案,把她引到一条正确的路上去。(掌声)
二、在亲情中成长
在幼儿园小社会的收获
观众提问:您刚才提到一诺小时候是全托,一个星期才回家一次;但是现在有理论说,孩子在一定年龄之前,最好能跟妈妈在一起。但是您也培养出来李一诺了,这好像是两个非常矛盾的养孩子的做法,那他们背后统一的点在哪儿?
一诺妈妈:我认为什么形式都不是万全的,都各有利弊。我这种做法当然一方面是出于无奈、工作忙,幼儿园可以帮我带孩子。第二,一诺去的那个幼儿园教育各方面都挺规范的,能去那儿大家都挺羡慕。
不过后来我也在想,她在幼儿园全托的这段时间,当然有很多痛苦的事。比方说她爸爸有一次去幼儿园交钱,她正好午睡醒了、从窗户里看到她爸爸,光着脚丫子从屋里跑出来,也不理爸爸、径直往外跑。她爸爸就追,追上以后一把揽起来她往回抱,她立马哭着就说爸爸我改、我改了,她自己也知道她想回家这事是不对的。这事让我一辈子忘不了。
我自己觉得,实际上在幼儿园长托的这些年,一诺实际上是在抑制自己,在观察老师、观察那些比她强壮的孩子,在想办法怎么让自己不吃亏。有一次她手上被别的孩子掐掉下来一块肉,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小朋友一边掐她、一边眼睛还看着老师不放手。咱们都是妈妈,我也确实感觉到孩子那段时间挺不容易的。送她去幼儿园的路上就哭、不喜欢去,结果一进幼儿园的门,马上就不哭了,自己跑到幼儿园里、搬个小椅子坐在那儿,满眼是泪地说“妈妈再见”。
不过那时候她还很小、自己肯定也早忘了。(问一诺)你记得吗?(一诺摇头)。我觉得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她在比较早地进入一个小社会,而且这个经历对她现在思考问题、思考别人的想法、考虑一个事情怎么让别人接受等等,肯定是有影响的。我作为妈妈当然我心里很难受,可是你还要工作,那就只能这样。但是对于有心人来说,你经历的磨难越多,学到的也会越多。就是这样,不必去纠结。
关于姥姥、关于妈妈
观众提问:一诺写过很多关于她姥姥的文章,一诺对姥姥的感情也特别深。我自己的理解是:一诺和姥姥关系这么好的背后可能是她对妈妈依恋的缺失。您刚刚说话的时候,一诺一直盯着您看,我觉得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您对她还是一个谜,所以她一直在您身上找答案,想从您身上得到更多。您对这样的评论有什么感想,谢谢!
一诺妈妈:我和一诺我们俩关系一直都挺好。我和她爸爸离婚的时候,一诺已经十二岁了。我和她爸爸也让她自己选择跟谁,她选择了跟着我。她知道我工作上特别忙,早出晚归,我早上走的时候她还没起床,我晚上回来她已经睡下了。所以我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我也不太清楚,过了很多年以后我就问她对妈妈是什么印象,她说我对你没什么太多印象,就是觉得有点怕你。其实她爸爸在生活上照顾她比较多,但是其他事情我管的比她爸爸多。有些事情她爸爸觉得不用较真,但我就不会装作看不见,我就坚持一定要管,所以她会觉得有点怕我。
我和她爸爸离婚之后,实际上我也在观察一诺在我面前的表现、观察她自己内心的想法。离婚之后她有时候跟我聊天会对她爸爸直呼其名,我就会制止她。我跟她说:我可以不是他的老婆,但是你永远是他的女儿,这个名字不是你能叫的。我们两个离婚,和你是没有关系的,你爸爸永远是你的爸爸。我自己带一诺的时候,一方面她当着我的面的时候很会讨好我,但是另一方面,我又知道她中午从学校跑回家帮他爸爸把芹菜洗好切好,放在案板上。
所以实际上我知道她有很多事情是压抑的。尽管她表面上很轻松地跟我说“我跟着妈妈,咱们两个保证会幸福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安慰我,但是实际上我知道,对十二岁的孩子来说,让她选择跟爸爸还是跟妈妈是很痛苦的。这些事儿我都知道,但也是实在没有办法。
实际上我们离婚之后,随着她年龄越来越大,我觉得一诺受姥爷姥姥的影响更大。所以我非常感恩离婚,要是不离婚的话,她肯定不会跟着姥爷姥姥,也就不会受到我爸爸妈妈对她的教育。
我妈妈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有时甚至是毫无原则地护着孩子。比方说非典的时候,有人到家里查有没有亲戚在北京。我妈就和掩护地下党一样:“没有没有,我们家没有。”其实我就在北京呢。
而我爸爸就是一个非常非常有原则的人。他是中央党校第一届的学员,还是党委委员。他在中央党校里系统地学习了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些现在被叫做方法论,确实终身受益。我爸爸喜欢和一诺聊报纸新闻、参考消息、毛主席的诗词等等;还有实践论、矛盾论,给她讲遇到事情应该怎样处理。我爸爸一直是军人作风,特别自律。一诺受我爸爸影响,做事特别认真。我爸爸还经常教育她自立,凡事要靠自己。
我觉得我们教育一诺的过程中做的最好的一点就是我们从来没拿她当孩子,一直跟她平起平坐地聊天。后来经常会有亲戚朋友问我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我说就三个字:不管她。当然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只管该管的。
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很多问题真的就是管坏的。我们那时候管的少,但是在做人上、在培养好习惯上,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其他好多事情真的不必管,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抬手手不对、抬脚脚不对,孩子自己没有空间、不能思维,这样就不好。我自认为不是个特别好的妈妈,但是她上高中、上大学以后,我们谈了很多,几乎每个星期见面都会聊一聊她在学校遇到的自己想不透的问题。她那个时候经常说,“妈,我要是哪个问题想不通,就过来跟你要个‘药片’吃,吃完就好了。”虽然聊之前她有好多问题想不出来结果,但是我们每次聊完以后都很轻松。
亲情 · 传承
观众提问:两位妈妈好!看您和一诺坐在一起,我脑海中还会呈现出一个人,就是一诺的姥姥。我觉得您们母女三代之间的传承特别的深邃、影响深远。我想问两位从自己的母亲身上得到的最珍贵的是什么,又想传承什么?
一诺:我姥姥其实和我妈非常不一样。刚才谈到幼儿园的时候是把孩子放在自己身边还是带走,我其实不太同意我妈的说法。我觉得一个原则是人在童年的时候要有安全感。我只能说当时我在幼儿园,老师也给了我安全感,只是我不记得了。我觉得这个是基础。而不是说“别人受得了,你也受得了”。如果是这个逻辑,那留守儿童的问题就不用解决了。有一亿孩子在留守,再多留守一个也不会怎么样。那个时候的社会整体还比较单纯,阿姨和老师也真的挺好的,虽然有分离焦虑,但是我觉得都很正常,而且那时候幼儿园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痛苦的经历。我觉得这个是核心。
说到提供安全感,家里能提供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家里不能提供,能通过外人去提供也是可以的。我觉得我妈妈和姥姥是很不一样的,她们两个人对我来说是互补的。我姥姥是“无原则的爱”,但是我觉得孩子有时候特别需要这样“无原则的爱”,就是想各种办法对你好、特别朴素。
我姥姥是很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村妇女,生了好多孩子、任劳任怨。我印象中姥姥从来没有发过火、生过气,我觉得这个对我的情感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妈对我更严格,而且那时候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确实会对妈妈有怨言、甚至不觉得妈妈是个好妈妈。我家老大今天还跟我说“妈妈你跟手机结婚吧”,说我每天看手机、看微信什么的,对我很多意见。
不过自己当了妈妈之后再回看,就觉得我妈当时经历那么多挫折困难,还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遇到什么事儿都很乐观,确实特别厉害。而姥姥和姥爷对我来讲,就是“一直在那里(Always there)”,你要怎么样都可以。这个对孩子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感。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还是很幸运的。
一诺妈妈:我妈妈是一个善良得不能再善良的人。我妈妈28岁嫁给38岁的老头,而且这个老头还有三个孩子。我大哥比我妈妈小八岁,对我妈充满敌意和恨意,恨不能把她折腾死。但是我妈妈面对父亲的三个孩子,就常常想“如果我的孩子落到后娘手里会是什么样”,真的是忍辱负重。
我妈妈这一辈子吃了太多太多苦,但是一切都是为了我爸爸。我爸的每顿饭都是妈妈单独给他做,爸爸甚至几十年来都不知道。在这一点上,我妈妈教给我的是善良。我也很像她,我也很善良。别看我刚嘴铁牙,但是我心很软。我对女儿肯定不是慈母,确实没有怎么照顾过她,而且有时候讨论问题如果她不对的话,我不太会去迁就她。她说小的时候比较怕我,我觉得肯定是真心话。
三、问答环节
如何和孩子平等交流?
线上提问:一般父母对孩子都是权威型的,但是一诺妈妈和一诺是平起平坐交流的,那要怎么做到和孩子当朋友呢?
一诺妈妈:这个也是我自己一直在学习的,我觉得有两点。第一,跟孩子说话,先入耳才能入心。我后来一直帮助年轻人学德语、送他们出国,很多孩子遇到问题不和自己父母沟通、却跑来和我说知心话。在我眼里,什么样的父母是好父母?孩子遇到问题、想不开或者需要求助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找爸爸妈妈,这样的父母就是成功的。我和我女儿讲她身上的问题,一般会把看到的问题攒到一定程度再和她聊,一定一次聊透,不能今天说一句、明天说一句,这样孩子容易腻烦,说的话就不能入心,孩子也改不了。
第二就是要提前和孩子沟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等孩子已经投入进去了,再想把他拉出来就很难了。父母和孩子说话也要注意语气:孩子说话的时候,就想想如果别人用这种口气或者这种方式跟你讲话,你自己喜不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隔辈抚养,到底好不好?
观众提问:阿姨你好,现在很多人都说隔辈抚养不好,提倡自己亲自带孩子。但是,通过你们的对话我发现好像姥姥姥爷和妈妈之间还是很互补的。所以我就想知道隔辈抚养是好还是不好呢?应该怎样做到平衡?
一诺妈妈:实际我想问一诺,我现在帮你带你的孩子,你是不是觉得我带的不好?
一诺:是,哈哈哈。
一诺妈妈:但是你带不出李一诺来。
一诺:我看过一个研究,研究对象是印度的大家庭,大家庭是指家里很多孩子、舅舅叔叔都住在一起的那种。研究说在大家庭里养育的孩子平均智商更高,我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我自己也觉得大一点的家庭环境、大一点的社区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益的。当然这个过程也很不容易,因为很多时候家长们的理念不一致。
不过这方面我觉得我妈做得还挺好的。很多新妈妈带孩子也压力特别大、还特别坚持按书上说的方法带孩子,可能老人看着也比较可笑。但我妈从来没说过我可笑、比较尊重我,所以在帮我带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互动和成长。我也会分享一些公众号和书籍给我妈,还有我们家阿姨。去年我们在社区里推荐了一本《自主教养》的书,我还专门买了一本给我们家阿姨看。对孩子来讲,还是尽可能让家里人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我觉得这个是可以努力的。
另一方面,其实完全在核心家庭里成长对孩子并不是最有利的,而且我们也做不到。大家都有工作,白天还是得把孩子送出去,除非自己全职在家带孩子。其实如果家庭之间能建立这种互相帮带的关系最好,我们做一土也希望家庭之间能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我最近还发现,现在很多人已经都不会带孩子了,一到周末所有人都在带孩子上课。我朋友的孩子四岁多,他就问我:“应该怎么带孩子玩儿啊?我想带小朋友玩,但是小朋友的所有朋友都在上兴趣班,那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上个兴趣班?”我觉得这个现象挺可悲的。我觉得孩子成长中的社会性接触应该是不需要花钱就能满足的,但是现在并不是这样。我这周末就约了另外两个家庭去公园玩儿,一人五块钱买张门票就完了,但是在更大范围内构建这样的互助还需要花一些功夫。
一诺妈妈:我一直没想着要父母给我带孩子,我是家里的老大,一方面是不能给弟弟妹妹带这个头,另一方面也是怕他们教不好我的孩子。现在我做姥姥了,给一诺带孩子时也能感觉到她和华章有些话里有批评我的意思。不过我现在是这样,我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时就照着去做,但是如果觉得没有道理,我就一边口头答应着、一边该怎么做还怎么做。
我觉得我女儿挺伟大的,她做妈妈真的很认真,我自愧不如。她小的时候,我没太多精力去管她。我只有周日有时间带她,早上还得洗衣服、拾掇家务,然后骑车带她去看姥姥姥爷。她经常星期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来了,闹着跟我说“妈妈,出去玩、出去玩”。她现在花很多精力带孩子玩,其实我心里隐隐作痛,我就觉得她是小时候玩的太少、受刺激了。不过就算这样我也咬着牙自己带,没有交给她姥姥。确实老一辈都是越老心越柔软,对外孙子女特别宠,好多事都“阳奉阴违”。我有时候也是,比如爸爸妈妈说不能吃巧克力,我就偷偷摸摸地和孩子们说“姥姥有巧克力,吃不吃啊?”只要孩子高兴,我就很高兴。
我们对孩子确实有很多无原则的地方,隔辈亲难以阻挡,就是特别想满足孩子的愿望。你们现代的教育理念我也常看,但是有时候也觉得教条,这样就不扼杀他们了吗?给孩子们很多幸福感也是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不对?
如何培养孩子坚毅的品格?
线上提问:怎样培养小孩子独立自主、坚毅的品格,还有诺姐是怎样锻炼自己自制力和执行力的?妈妈有哪些事情对您影响比较大?
一诺:其实我和我妈非常不一样。我觉得很多事不是被锻炼出来的,每个孩子都挺不同的。我自己现在的三个孩子,每个都非常不一样。所以其实我觉得孩子什么时候变成什么样,好多就是天生的。有的孩子天生就有很好的秩序感,不同孩子也会对不同的东西敏感。但对于坚毅来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坚毅的品质,只不过不同孩子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呈现。
一诺妈妈:我不太同意。我认为父母肯定是孩子的第一任榜样。我原来有个朋友家的儿子,他爸爸经常对孩子说要好好学习,然后转身自己去搓麻将。他还当着儿子的面给别人做假证书什么的。后来孩子就穿件背心在他爸爸面前晃荡,背心上面写着“只有不合格的父母没有不合格的孩子”。
我坚信永远不要拿孩子当孩子。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做个好榜样,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我朋友家孙子才不到两岁,喜欢让她姥姥抱着,但是妈妈不准。孩子在姥姥怀里老远看到妈妈过来了,非得挣脱着下来、不让姥姥抱了。才两岁的孩子,很懂事的。
一诺上大学时给我打电话,问我:妈你在干什么呢?其实我在看电视,但是我马上把电视声音关小,然后跟她说,“妈妈在看书呢!”就是想让她知道妈妈是一个很勤奋、很努力的人。
父母榜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你的善良、勤奋、刁钻、懒惰等等,无意中都是对孩子的熏陶,润物细无声。如果父母能时刻以身作则,就已经能很好地教育孩子了;但是如果一直把他当孩子、不和他平起平坐、不把自己拉下来和他用一样的视角去看问题的话,你永远走不到他心里去,你的教育也不会成功。这并不是新颖的教育理念。
父母不肯改变,如何沟通?
观众提问:一诺好,阿姨好。我是鼓起很大的勇气来提这个问题。我来自农村,从小没有被人看到过,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农村来到了大城市。我的问题是,我应该怎么样改变我父母的想法,应该怎么和父母沟通?
我们家有五个孩子,家里有个一直啃老的小弟。我想不通为什么弟弟要一直啃老,跟父母也一直讲不通,他们都不听我的,我也很痛苦。但是父母就觉得给我弟弟钱就像送我上学一样,是为了他好。因此我和弟弟的关系也不好。我想知道应该怎么样和父母、弟弟沟通来改善这种状况?
一诺妈妈:我自己也有很多兄弟姐妹,确实会发生一些让人生气的事情。像你弟弟这种情况,肯定是爸爸妈妈娇惯的,对不对?这个事情,我认为你首先得放平心态,你阻挡不了你的爸爸妈妈,是父母从小一直娇惯他,才会形成现在这个样子,而且你弟弟肯定也不会听你的。你自己别在这个事情上想太多,比方想“我给父母钱,父母又把钱都给他”,这样想你肯定心里很难受。
你首先想一想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这样做能行吗?不行;那样做能行吗?不行;再换一个方法行不行?还是不行。想了所有的办法都不行,那就真的没有办法了,就不要纠结、把它放下吧。
你并不能改变你父母对他的娇惯,你已经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要把心态放平,不要为那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过多纠结。这个事情,就只能随他去。纠结只会让你越来越不高兴、对爸爸妈妈有意见、对弟弟有意见,自己又解决不了。所以你就不去想这个事儿,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面对冲突和伤害,如何化解?
观众提问:今天听一诺妈妈的分享,发现您身上其实聚集了很多冲突:有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冲突、父亲和母亲不同教育方式的冲突、以及兄妹之间的冲突等等,但是在您身上好像都看不到这种冲突给您造成的伤害。但是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我们有很多能量消耗在这种冲突上。您是怎么处理这种冲突的呢?
一诺妈妈:我年纪大了,确实经历过好多棘手的事情,我真心觉得中国有个词儿挺好,叫逆来顺受。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我们生活当中大部分事情都是逆着来的。如果事情逆着来了,一个人怎么想办法顺势而为、怎么分析事情、把事情解决好,我觉得这很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即便事情顺风顺水的时候,也会遭遇很多阻力、波折、或者不愉快。
我小时候特别恨我父亲,他脾气特别暴,说话一点余地都不留。大概我12岁的时候,有一次身体不舒服,他非让我自己上医院去看病。我刚嘟囔一句“不舒服,不想去”,他就一巴掌打过来,把我推到墙上,说“你如果自己不去,我就杀了你”,吓得我晚上不敢回家。
虽然小时候有这些经历,而且小孩子对父母更多的是逆反心理,甚至看不起、觉得你懂啥呀。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大,特别是在为人父母后,才更有可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们为什么用你不喜欢的方式处理事情。现在我们家里只有我敢和我爸平起平坐地说话聊天、聊得哈哈大笑。
而且不管对同事、还是对先生、对孩子,我觉得都是一样的,都得加强理解、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理解,这样才能沟通。有时候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但是从他们看来,他就认为自己是对的、你这样是不对的。所以你如果非要让别人改,就太难为对方了,是不是?不光对父母,对周围的人也是这样。
主持人:谢谢一诺和阿姨的分享,阿姨的分享让我们知道:生活,或苦难或安乐,都是走过的一份从容和豁达,也希望我们能从阿姨和一诺姐身上汲取到温暖和力量,给生活多一份豁达、多一份从容、多一份不被外界打扰的宁静,怀揣着一颗简单而睿智的心去尊重生命、欣赏生命。
此处还要特别感谢以下小伙伴们对本次老友记的给力支持:
诺友志愿者:@刘佳,@七月新生-TP,@钟鹿-小东邪,@小麻团,@静静,@曹志梅,@常乐乐
场地支持:10space
直播:海丰
主办方:“诺言”社区
本文版权归「诺言」社区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用于任何平台。